螢光幕裏的睡美人
在電影及戲劇裏頭不乏以病人為主題的劇情,其中探討到昏迷病患的片子也不少。最早的印象應該是羅賓威廉斯與勞勃狄尼洛兩大卡司所主演的睡人吧。之後也看過不少類似的劇情,但到後來還有印象的,大概只有幾齣以醫院為故事背影的電視影集(如ER)或日劇(救命病棟24時 I 裏進藤一生的新婚妻子)。
以昏迷做為故事的題材,固然讓編劇很有發揮的空間,然而對於戲劇在處理昏迷病人的螢幕形象時,專家學者卻有不同意見。BBC報導了一個探討昏迷病人電影形象的研究,發現電影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大多數都過度美化了昏迷的過程,並且劇情走到最後經常傾向出現「奇蹟式甦醒」的結果。
這個研究回顧了1970年來30部以昏迷病人為題材的電影,包括幾部在最近幾年很紅的片子,如變臉 (Face/Off) 及追殺比爾 (Kill Bill, Volume I) 等。並從其中17部裏挑出22幕,分別讓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觀賞後挑出其中的錯誤。
分析其結果發現:這些片子裏病人昏迷的原因有63%與車禍或暴力傷害有關,並且有60%的病人到最後會甦醒。研究人員Dr. Wijdicks指出,螢幕裏的昏迷病人與現實生活裏最大的差異在於:
1.奇蹟式的甦醒:許多部電影裏的病人通常"突然就醒了",醒後身心正常,有的還可以馬上起來活動,與一般正常人無異。
2.正常的肌肉:長期處於昏迷狀態的病人通常肌肉會出現萎縮,但螢幕裏病人的肌肉看起來還富於張力與光澤。
3.沒有其他併發症:螢幕裏的病患就像睡美人一樣,儀容整潔地躺在病床上,似乎除了昏迷以外其他什麼事也沒有。然而現實中的病人經常伴有褥瘡、失禁或需要氣切幫助呼吸。
研究指出,許多非專業受訪者並無法分辨電影裏有關昏迷病人的外觀與治療過程是否與現實一致。有將近40%的人認為,電影裏昏迷病人的形象可能會影響他們在現實生活裏的決策(當受訪者遇到相似情況時)。
電影所塑造的昏迷病人形象誤導了觀眾,使得觀眾面對昏迷情境時,有著錯誤的期待:期待昏迷病人所需要的只是「等待甦醒的時間」,並且能在醒來後一切完好如初。
雖然Dr. Wijdicks認為大部分的電影都存在著誤導,不過也有兩部電影在處理這個題材時,能精確地描述昏迷病人的實際情況。它們分別是:Reversal of Fortune與The Dream Life of Angels。這兩部片子適切地描述在漫長等待病人甦醒過程中的苦惱,以及對病人實際照護時的複雜性。
新聞延伸:BBC: Comas 'not realistic in movies'
論文原著:Neurology: The portrayal of coma in contemporary motion pictures
分類:健康議題與政策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