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07

新聞評論解碼

黑米看到這一篇文章。這是清華社研所的一位李教授發表在中國時報,關於國務機要費案與特別費案的看法。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實非常普通,普通到跟一般社會上的泛論沒什麼差別。只不過李教授用了「公共論述」「社會的罪」「文化的罪」這些名詞來包裝他的想法。

我對於文中所展現的泛道德傾向是頗不以為然的。在黑米的討論串裏,我寫了有關對於該文泛道德傾向的看法,以及解析了覆蓋其外的詞藻包裝。結果我在黑米的討論文字據說看起來有點艱澀難懂,同時也非常之落落長。

但是其實也有非常簡單的方式來破解這些學術名詞的包裝。而關鍵就在於文章的標題:
『定罪,更需要公共論述』

首先先把「公共論述」代換成「輿論」。「公共論述」就是「輿論」,我想這個代換應該合理。

由於標題本身是個倒裝語法,所以我把它復原成一般的正常句型,原句就變成:
『更需要輿論,定罪』

沒有主詞,看起來有點沒頭沒尾的。於是再加上主詞「我們」與虛詞「來」連結前後句,最後變成:
『我們更需要輿論來定罪』

所以說來說去,一個外表用學術名詞包裝好的政治評論,其實骨子裏也就是支持媒體審判的意思。


原文連結:定罪 更需要公共論述
黑米討論:按這裡


附註:直接用標題來破解文章主旨,其實並非適用於所有評論類文章。這也要作者在下標題時能準確抓住文章的意旨,而這是很需要邏輯與創造力的。就這個角度而言,李教授的寫作能力還真的不錯。

0 回應: